小學教育的性質與特點與活動空間的分離和連續性
<一>、小學教育的性質與特點
小學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教育工作者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小學教育與其他相比,具有基礎性、啟蒙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
基礎性是指小學教育是服務于基礎教育的,特別是服務于小學教育的。由于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因此小學教育也注意基礎性。
啟蒙性就是指小學教育是服務于小學教育,服務于小學生的,小學教師擔負著開啟學生心智的任務。由于小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對來說較少,而他們所見到的外界事物又是如此的豐富,再加上小學生還不具備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所以小學生對周圍事物總是充滿著好奇心和探究傾向,小學教師如何保護并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傾向,就顯得極為的重要。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傾向在口常生活中主要表現為他們的“為什么”特別多,由于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發展早期,所以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大多都是整體的、綜合的認識。因此我們的小學教師就需要掌握與兒童成長發展廣泛聯系的基礎性、啟蒙性知識。綜合性是指小學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大與學術領域,它要對小學教育的整體,即對小學教育的各個學科的教學、小學德育、小學班隊工作、小學教育科研、小學教育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的的培養和訓練,進行綜合的的研究。實踐性,是指小學教育課程應突出活動課程和實踐性知識。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強調融教育于活動之中。與中學課程相比,小學課程傾向于綜合化、重視活動課程,這就對小學教師綜合教育實踐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
<二>、活動空間的分離和連續性
就小學校園室外空間實施設計的過程之中,還應該考慮一個關鍵的要素,也就是活動區要適應于各個年齡兒童對應的需求。如果就成長的歷程而言,小學一、二年級均屬于幼兒園的延伸階段,而在達到三、四年級則會快速地成長起來。然而弱勢就學習指導方面,前者的課程對比而言并不多見,課程進度也可根據時間科學的調節。然而,在達到三年級之后,則可通過安排特別教師,通過專設老師的方式進行知道,因此對于教師的運用,需要進行交替使用,在進行時候需要進行科學的配置,如果是在課余的時間進行活動就可以針對所有的年級進行設計相同區域的場地,則低年級往往會因為遭到排擠而只能集中于角落,高年級學生將會獲得廣闊的空間。同時因為運動量存在差異,因此出現危險的概率也會加大。
所以,設計理應根據高低年級的活動區域加以實施,相應的規劃差異性的活動范圍。然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其可以通過觀察高年級的學習和生活從而為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到一定的導向意義,不僅如此還應該讓雙方可以獲得同屬于一個校園的歸屬感。若是通過校舍將雙方分割,則高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僅在集會的時候方能相遇。
然而該設計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問題。盡管就規劃角度而言,是要盡可能地將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環境加以分離,然而也應該盡可能地保證空間聯系的統一性。詳細說來,即盡可能地實現高低年級的活動與教學區域之間可以互見,同時盡可能地增強低年級和學校的中心區域間的關聯。同時針對低年級的游戲娛樂區域和高年級的運動場所,應該盡可能地通過地形改變或者是通過建筑物,使得雙方在實現一定地隔離的基礎上,還應該維持著一定的銜接狀態。所以,通過何種方式保持兩個空間之間的銜接,這也是將來實施校園空間設計所應該注重的關鍵點之一。